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脑卒中

脑卒中的可干预因素及其对策

2018-08-02  
摘要:脑卒中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卒中。

“脑卒中”(cerebralstroke)又称“中风”、“脑血管意外”(cerebralvascularaccident,CVA)。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卒中。缺血性卒中的发病率高于出血性卒中,占脑卒中总数的60%~70%。

一、脑卒中概述

颈内动脉和椎动脉闭塞和狭窄可引起缺血性脑卒中,年龄多在40岁以上,男性较女性多,严重者可引起死亡。出血性卒中的死亡率较高。调查显示,城乡合计脑卒中已成为我国第一位死亡原因,也是中国成年人残疾的首要原因,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和致残率高的特点。不同类型的脑卒中,其治疗方式不同。由于一直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目前认为预防是最好的措施,其中高血压是导致脑卒中的重要可控危险因素,因此,降血压治疗对预防脑卒中发病和复发尤为重要。应加强对全民普及脑卒中危险因素及先兆症状的教育,才能真正防治脑卒中。

二、脑卒中现状

我国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大高于心血管疾病,原因尚不十分明确。值得重视的是我国高血压患者的数量正在快速递增,且多数患者血压控制不理想,这可能是导致脑血管病高发的最主要原因。

此外,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加速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预计到2030年,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将达到3亿以上,而脑血管病首次发病者约有2/3是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

根据《2016年脑卒中流行病学报告》,中国脑血管病死率男、女性分别为148.6/10万人和124.1/10万人;标化病死率分别为144.2/10万人和98.2/10万人,男性组病死率为女性组的1.5倍。脑血管病导致的死亡多发生在40岁以后,50岁以后病死率明显上升,且各年龄组的病死率依次升高,且各年龄段男性病死率明显高于女性。

根据中国人群脑卒中发病率、病死率的研究结果,脑卒中是中国目前的主要死亡原因,在城市人口死亡中所占比例为20%,农村为19%。

全球每年有1500万人发生卒中。每年约600万人死于卒中。卒中是60岁以上人群的第二大死亡原因。是15~59岁人群的第五大死亡原因。

目前最先进、完善的治疗手段,仍可有50%以上的脑血管意外幸存者生活不能完全自理。

我国现有脑卒中患者7000万人,不同地区的脑卒中年龄标准化患病率约260~719/10万人,每年新发脑卒中200万人,每年卒中死亡人数165万人,每12秒即有一个中国人发生脑卒中,每21秒就有一个中国人死于脑卒中,每年因中风而死的中国人占所有死亡人数的22.45%,预防得当,80%的脑中风可以预防。

三、脑卒中的分类

脑卒中分为缺血性与出血性脑卒中,目前,我国缺血性卒中约占全部脑血管病的72%,这些患者可分为致残性和非致残性,其中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约占脑血管病人群的41%。

从效果、成本、依从性等方面评估,致残性卒中患者只能等待康复治疗。

非致残性脑血管病中、低危患者病情稳定,不会发生大卒中事件,而高危患者未来可能再次发作,回到大卒中。

100个脑出血病人中有93人伴高血压;100个脑血栓病人中有86人伴高血压。所以高血压是出血性和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原因。

四、脑卒中的病因及其可干预因素

1.脑卒中的不可干预的风险因素:年龄、性别、低出生体重、种族、遗传因素等。

2.脑卒中的可以干预的风险因素(建议):高血压、血脂异常、肥胖与脂肪分布、吸烟、心脏病(如房颤)、颈动脉狭窄、糖尿病、缺乏合理运动、膳食营养素缺乏等。

3.尚未充分确定的,潜在可以干预的风险因素(建议):偏头疼、代谢综合征、过量饮酒、药物滥用、睡眠呼吸紊乱、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脂蛋白(a)升高/LP(a)、高凝状态、炎症与感染等。

五、脑卒中的一级预防

2015脑缺血性卒中的一级预防:

对可干预因素进行干预: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心房颤动、无症状性颈动脉粥样硬化和不当生活方式等。

一般高血压患者血压应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年龄≥80岁者尽量将血压控制在150/90mmHg以下。

对于正常高值血压者(120~139/80~89mmHg)应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如伴有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肌梗死或慢性肾衰,应给予降压药物治疗。

需要降压治疗者应根据患者特点及药物耐受性进行个体化治疗;

若能有效降压,各类降压药物均可以降低卒中风险。

糖尿病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糖尿病可是脑卒中的危险性增加一倍,20%的糖尿病人最终死于脑卒中。空腹血糖水平与脑卒中的危险性呈正相关。有效控制血糖水平对降低脑卒中发病率非常重要。

采取的预防措施包括:食物多样、谷物为主,低钠饮食、低脂饮食、低糖饮食、高膳食纤维饮食、控制体重、改善饮食习惯和运动习惯等。

六、脑卒中的预防和治疗药物

1.降血脂药物:根据身体具体情况选用他汀类、贝特类、烟酸类或胆固醇吸收抑制剂等。目前他汀类较常用,如辛伐他汀、普洛伐他汀、瑞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等。

2.降血压药物:目前临床常用的降血压药物有,利尿降血压药物如氢氯噻嗪、吲达帕胺等;钙通道阻滞剂如氨氯地平、硝苯地平等;β受体拮抗剂如普萘洛尔、拉贝洛尔等;α1受体拮抗剂如哌唑嗪等;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卡托普利、依那普利等;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氯沙坦、厄贝沙坦等。

3.降血糖药物:对于1型糖尿病以使用胰岛素为主,对于2型糖尿病以使用口服降血糖药物为主,特殊情况下如妊娠期、感染、手术等也可使用胰岛素。

4.抗血小板药物:一般情况下单独选用阿司匹林肠溶片,75~150mg/d。根据具体情况也可单独或联用氯吡格雷、双嘧达莫等。

5.抗凝血药物:可供选用的药物有肝素、低分子肝素、华法令等。

6.抗血栓药物:可选用尿激酶或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等。

七、神经细胞保护药

患有缺血性疾病脑血管疾病的患者脑细胞由于缺乏血液供应,营养物质和氧气都无法输送,大部分脑细胞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害,所以临床上应该给予一定的保护类药物治疗,保护受损尚未坏死的细胞。此类药物保护原理:

①减少钙离子的内流,常用的钙离子通道阻滞剂有尼莫地平和尼卡地平。

②清除细胞内的自由基,减少对细胞的毒害;

③使用兴奋性氨基酸的拮抗剂。

神经细胞保护药包括:钙通道保护剂如尼莫地平;自由基清除剂有维生素E、维生素C、甘露醇等;谷氨酸盐拮抗剂;一氧化氮合成酶抑制剂;营养神经药物如:神经节苷酯、脑蛋白水解物、三磷酸胞苷、奥拉西坦,神经细胞功能复活剂如胞二磷胆碱、氯酯醒(甲氯芬酯)、细胞色素丙等。

来赞一下
近回首页
返回首页